手机看新闻
[摘要] 红谷隧道作为兴城市、惠民生的重要一环,让南昌老城、新区更紧密地连接起来。2017年7月7日,国内江河中游首座沉管隧道——红谷隧道通车,南昌开启“三分钟过江”时代,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快捷舒适的出行通道。
拥有12项世界之和国内首创技术
城市交通事关社会经济发展,更关乎市民的幸福感。
红谷隧道作为兴城市、惠民生的重要一环,让南昌老城、新区更紧密地连接起来。2017年7月7日,国内江河中游首座沉管隧道——红谷隧道通车,南昌开启“三过江”时代,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快捷舒适的出行通道。
12年规划绘就一张新蓝图
老城要复兴、新城要繁荣,需要更多的过江通道支撑。红谷隧道是我市跨江发展开发红谷滩新区重大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是实施红谷隧道建设的“道工序”。
红谷隧道的研究早始于2001年。项目实施从规划预留、通道位置比选、建设形式比选、接线方案研究、工法比选及交通评估论证,历经12年,一个拥有12项世界之与国内首创技术的规划蓝图跃然纸上。
“工程所涉规划建设情况十分复杂。2005年,为强化新老城区之间跨江互动,我们推翻了初的红谷大桥方案,结合红谷滩CBD建设及滕王阁景观需要,确立了改‘桥’为‘隧’的方案。”市城乡规划局市政工程规划处处长刘强介绍,但是通过综合评估,发现老城区东侧路网难以匹配过江通道,于是通过先行修建英雄大桥,以分流八一大桥交通流。
“规划建设红谷隧道,不仅将南昌老城新区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更是通过连通并融入南昌的昌九快速路、沿江快速路等城市主干路网,进一步拉近了南昌各城区的距离。”刘强说,如今,红谷隧道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快捷通道,大大减轻了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的交通压力,为市民出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3年攻坚创造多项建设记录
红谷隧道位于跨江大桥南昌大桥、八一大桥之间,穿越赣江,连接红谷滩新区与赣江东岸老城区,隧道主线过赣江段1329米采用“沉管法”施工,共由12节沉管管段连接而成。
2017年7月7日,历经42个月建设的红谷隧道通车,极大地改善了南昌城市交通,而这背后离不开建设者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2014年1月开工建设,2015年6月节沉管管段浮运成功,2016年8月第12节管段浮运到位,2016年11月隧道全线贯通,2017年6月隧道竣工……谈及红谷隧道的建设,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红谷隧道项目负责人王海龙至今记忆犹新。
“2015年6月10日,在节沉管管段浮运时,由于管段体量巨大,且在赣江南昌城区段无先例可循,大家非常紧张。当浮运到南昌大桥时,由于南昌大桥主跨宽度只有56米,然而管段宽度加拖船宽度有50米,浮运风险特别大。”王海龙回忆道,为了解决难题,他们采用了水下BIM技术,研发出沉管浮运沉放数据实时采集与可视化系统,保证沉管安全通过南昌大桥,整个浮运工作从凌晨3点持续到晚上11点,终顺利将沉管浮运到指定位置。
此外,在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红谷隧道建设创造了多项纪录,王海龙告诉记者:“为了沉管管段预制我们修建了世界上的异地双子干坞,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隧道东岸建成约5万平方米的国内水下立交系统,全长2997米;在国内首创水下立交疏散中心,疏散大厅整体面积403平方米,配备全长194米的逃生通道;在施工技术方面,研发并创造了国内首次在江河中游修建长沉管隧道等12项世界之与国内首创技术。”
3过江缩短时空距离
如今,红谷隧道已通车一年,日通行能力达8.6万辆。通过这一条新的过江通道,市民开车从隧道过江,快3就能抵达对岸,提升赣江两岸路网交通便利度的同时,实现老城、新城共同繁荣。
“以前上班,不管走八一大桥还是南昌大桥,经常堵在桥上,红谷隧道开通后,上下班非常方便。”在中山路经营一家外贸服装店的陈小莉告诉记者,她住在红谷滩新区卫东花园,自从去年红谷隧道通车后,她上班开车直接从怡园路进红谷隧道,3过江,15到店,省了不少时间。
为了实现隧道内快速过江,并尽量减少对出入口既有交通的影响,红谷隧道的11个出入口全面对接两岸路网体系,实现了交通衔接的多点疏解、快速分流。红谷滩新区端4个出入口设置在怡园路的红谷中大道和丰和中大道附近,从老城区进入红谷隧道,在怡园路出口驶出后继续前行,便可以进入昌九快速路的怡园路立交。再通过昌九快速路,去往新建区、经开区,乃至进入福银高速、沪昆高速,都十分便捷。而从经开区走昌九快速路,5便可到达红谷滩新区,再从红谷隧道行驶3,便可穿过赣江来到老城区。
红谷隧道建成通车,让“一江两岸”有了新的立体交通,缩短了“大南昌”的时空距离,拉开了“大南昌”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区域过江通行能力,有力助推红谷滩CBD中心的快速发展,实现“沿江而下,双城夹江”的城市格局。
回复还可以输入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