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青山湖正统由何何来?

发表于2010-05-06

      万科的宣传资料上有这样一句话:“公元前201年...青山湖被选定为南昌城址,...早已成为承继百年正统之上的正脉”。

      查史料,灌婴在平定豫章后的次年,即公元前201年,在南昌筑城,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黄安)寺附近。

        这样看来,青山湖被选定为南昌城址说法是有问题的,灌婴铸城的地方最多是今天的青山湖乡,和万科所在的青山湖是有区别的。

         再看现在的青山湖是如何形成的:“青山湖历史源远流长,原为赣江南支的一河汊。自富大有堤修筑后成为独立的内湖。”由此看出,青山湖内湖的形成是富大有堤修筑后,特别是打通现在的滨江路(过去沿江路)和富大有堤才形成的,古时的赣江河汊和现在内湖形成的时间差异很大。富大有堤的修筑一方面提高了防洪防汛能力,另外的一个惊喜就是给南昌带来了今天的明珠内湖---青山湖。

        原本自己是不知道这些的,5.1看房正好听到也是看房的客户对售楼小姐说宣传资料描述不确切。好奇之下找了点资料。

发表于2010-05-06

富大有堤位于南昌市下沙窝以下赣江南支的南岸,为富有圩与大有圩的联成,全长13.7公里,堤顶宽8~18米,为南昌市区的重要防洪屏障,省列为特等圩堤。

据南昌府、县志所载,唐元和三年(808年),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筑长堤12里以捍江水,是为富有圩前身。郊区原有24条小堤为大有圩前身,两圩相联称富大有堤。此后,各朝以至民国期间,富大有堤几度溃决,虽修复多次,1949年大水八一桥最高水位达23.68米时,仍然险情丛生,当时南昌市已获解放,在军民大力抢救下,得免溃决成灾。

1949年大水后,江西省水利局与南昌市建设局按抗御1949年洪水位为标准,组织力量对两圩进行测量,制定修复计划,并由南昌市领导动员省、市军民15万人次,在有关各部门以及工商界和市民的支持下,将遭受洪水破坏的富大有堤修复加固。此后至1955年,继续年年整修加固,使断面规模逐年有所提高,1955年堤顶高程尚未达到超过1949年最高洪水位1.3米的要求。1956~1958年,继续加高加固。1959年后列入南昌市城市建设计划,由国家建筑工程部于1959年和1960年两次共拨款300余万元进行培修,使堤身规模与质量均有所提高,致1962年大洪水时,虽出现多处险情,经大力抢救,转危为安。1963年后,国家继续投资重点改建沿堤各闸和块石护坡,从此,富大有堤沿江护岸工程也联成一体。1978年,富大有堤列入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设计,1980~1981年投资134.25万元进行全面培修。1985年,江西省计委批准富大有堤防洪工程计划总投资2932万元,分年分期拨款,由南昌市城乡建设局实施。至1990年建成上自滨江招待所下接鱼尾闸全长13.7公里的堤段,堤面最宽处已达18米,部分堤段已筑有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堤顶高程达24.47~26.60米,可抗御20年一遇洪水,保护耕地7万亩,人口80万人。原设的圩堤培修委员会1961年撤销,成立南昌市富大有堤护堤队,负责该堤的养护管理。

发表于2010-05-07
策划要扣奖金。
发表于2010-05-07
这么深远?
发表于2010-05-07
楼主求真务实精神值得赞叹!
发表于2010-05-10
啊,还有这么一段历史?
上一页|1|
/1页